鵟(kuáng)的“求偶舞”揭开廊下沪派江南生态蜕变之谜
近日,“银河自然博物工作室”在金山区廊下镇土地整治生态节点农林水乡拍摄到了这样的画面:一只普通鵟在空中盘旋,划出优美的弧线,向心仪的伴侣展示着求偶“空中芭蕾”。
*视频源自《银河自然博物工作室》
普通鵟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作为食物链顶端的猛禽,它们对栖息地的水质、植被、生物多样性极为挑剔。普通鵟的出现,就像给廊下的生态环境盖了一枚“优等生”印章。
农林水乡是廊下镇市级土地整治项目(二期)的生态节点,于2016年启动,将郊野公园景观营造提升、农林水一体化建设示范和建设用地减量等融入其中,这次规划设计师们玩起了“生态拼图”:减掉杂乱的厂房、宅基地,加上水上森林、湿地“迷宫”,打造出了网红打卡点——农林水乡。
通过水系沟通、植被恢复、生境营造等近自然化修复措施,有效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如今,这里水清岸绿,鸟语花香,成为众多动植物的栖息地。
生态步道、亲水平台、观景亭等设施的建设,为市民提供了亲近自然、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联合自然教育公益团队,常态化组织各类科普教育和创意实践活动,传播更多生态知识。
2019年以来,廊下镇被列入国家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在前两期土地整治项目基础上,围绕生态、绿色、循环化理念,谋划整镇域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模式,营造具有沪派江南特色的生态底板。
如今,随着东部区域710公顷新蓝图的启动实施,廊下镇将续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01 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织密生态功能网络
开展生态基底调查。基于8个农田灌区,构建3处生态源地,识别定位生态留野、生态优先、生态共生区域。
联动生态廊道与节点。依托农林水路一体化复合廊道,修复3处生态断点,形成全链条生态屏障。
02 耕地提质,资源循环——激活农业新质生产力
规模化与机械化升级。整合零散耕地,新增连片高标准农田,配套智能灌溉系统,提升“八月香”早稻等特色品种产能。
种养循环模式创新。联动周边养猪场、菌菇基地,构建“蔬菜-水稻-有机肥”循环链,形成“自产自销”的生态圈。
03 蓝绿为底,古今交融——营造沪派江南湿地意境
湿地回归与再生。光明村南莫厍仍保留着部分清代圩田肌理和景观,通过整治修复再现“鱼米之乡,生态田园,饭稻羹鱼,诗意栖居”的历史印记。
复合净化系统构建。联动农、林、水等各类资源形成复合生态循环净化系统,全面提升生态韧性。
而是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的生动注脚
未来,上海将继续以土地为纸、以生态为墨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