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门“绿色大门”
11月初,驱车沿G6京藏高速西行至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境内,道路两边及中间隔离带中黄绿相间的色彩,让人瞬间眼前一亮。行至县政府所在的川口镇,高速公路出口以北大片已平整或正在平整的土地吸引了我们的视线。
G6京藏高速民和出口入城公路以北的区域,上世纪70年代是民和县重点工业企业民和镁厂的所在地。40年高耗能、重污染的落后生产方式,致使企业从本世纪初开始走向不可逆转的下坡路:出口受阻、国内市场销售不畅且国家去产能力度加大的现实潮流,令其几经挣扎后,于2007年正式宣布破产。
今天,当我们置身镁厂旧址,当年林立的厂房和庞大的生产设施多数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湿地公园和新建的北山乡易地搬迁小区。
今年初,听说镁厂将建成湿地公园,一些原厂的工人赶来报名当绿化工。1976年随父亲一起来青海支援大西北的刘志忠,当时只有3岁,15年后他也成了这里的一名冶炼工人。当年镁厂的光辉岁月他和工友们至今记忆深刻,“他们跟我说,那时候虽然厂里的效益好,但是污染也不小,空气中总隐隐含着工业品的气味,工作服上总是闪着金属的亮光。”北山乡党委书记范承东说,公园招工时刘志忠特地辞去外地的工作来应聘,他印象很深。
而感到环境污染之重的,同样也包括新迁来的北山乡村民。“我们乡与甘肃相邻,虽然当年住在乡里,但偶然到县上,尤其是路过两省交界时,***化氢蒸汽呛人的味道和灰蒙蒙的天空,都让村民们对搬进城有顾虑。”牙合村老党员李发辉说,尽管确定易地搬迁时,镁厂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然而见过十几年前环境污染的村民还是有不少担心。
当大家来到这里时发现,顾虑是多余的。2017年,北山乡整体搬到川口镇史纳村的新小区时,民和县已着手拆除镁厂的旧厂房及大部分设施。10月,当李发辉和乡亲们搬入新房时,镁厂原址所在地几乎已成废墟。2018年,民和县以打造青海生态宜居东部门户为目标,大力实施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加快造林绿化和生态治理步伐,小区周边的麻荒滩、史纳湿地公园建设开始启动。
“以前这里是料仓、那边是维修部,再往前就是循环水池”史纳湿地公园,循着现在这片土地上仅存的几座标志性建筑,刘志忠和工友们不时为前来游玩的人们讲述着镁厂当年的兴衰,更自豪于如今有他们参与创建的美好环境,让当年的工业重地实现华丽转身。
1993年以来,受利益驱使,国内的冶炼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新建投产,民和县也建成当时省内外有名的“硅铁走廊。”“硅铁走廊”带来的经济效益令人们欣喜的同时,海东的决策者们也敏锐地意识到了落后产能带来年烟气排放量达3.7万标立方米,粉尘排放量达440余万公斤,工业废渣达1210万公斤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代价。
为了还青海东大门一片碧水蓝天,2008年,市县党委政府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以每年减少2400万元财政收入的代价,“硅铁走廊”36台矿热炉、1台铁合金精炼炉、48台铝电解槽、2条碳化硅生产线条立窑水泥生产线等先后被拆除,工业经济急速下滑的阵痛中,催生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新型工业之路。
2007年,民和县启动建设民和工业园,一条低碳、绿色、集聚、循环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从此落地生根。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基本形成以有色金属冶炼精深加工为主的东区冶金园和以公铁联运现代物流为主的西区物流园“两翼齐飞”新格局。
“十三五”以来,民和县将加强林业生态建设作为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和建设“美丽民和”的重大内容。目前,全县林地面积10.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30.18%。林业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为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马场垣乡下川口村原有桃花园的基础上,以湿地公园及公路沿线以万亩桃花景观打造民和的桃花岛和桃花谷。”听着县林业和草原局干部在镁厂旧址刚种下的一片桃林处,给我们描述着未来民和湟水流域周边的生态面貌,脑海中,民和在繁花绿树环绕下的景致逐渐清晰昔日“黑色走廊”即将变为“绿色长廊。”
不乏生态美景的民和有一处西沟林场,树林茂密、环境宜人,一直是周边群众消夏野游的好去处,林区包括西沟、东沟两部分,西沟林场辖区土地总面积4926.55公顷,前不久,成功申报为青海民和南大山森林康养基地。
这里紧邻川官公路,距省会西宁市135公里,距离曹家堡机场105公里。东北、东南面与民和县的西沟乡、古鄯镇接壤,西北和北面与本县的塘尔垣林场为邻,南面与本省的化隆县毗连的区位优势,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天然优势。
据林场场长孙全义介绍,林区内自然景观丰富,大部分地区山峦叠嶂,呈现高山峡谷地貌。其中,天井峡景区、松山原始森林景区、东沟瀑布、娘娘天池和药水泉等风光秀美,走进峡谷,鸟语花香,山峦林立,瀑布一泻千里,拍打着脚下平滑的巨石,浪花四溅而起,震耳欲聋的涛声回荡在山谷中。
南靠林场的凉坪村是民和县旅游扶贫重点村,近年来,依靠林场的生态资源发展农家乐,带动了不少村民脱贫。“开农家乐后,村民们更懂得靠山吃山的道理,都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不仅规范回收垃圾,还注意排污,而且自觉叮嘱游客进入林场的注意事项,周边各村的生态管护员责任感也更强了,大家都知道保护好这绿水青山才能换来金山银山。”孙场长告诉我们,林场主要的压力来自森林防火,近年来随着周边村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大家防火的自觉主动性明显增强。
由于林区维护工作愈加完善,区内林植被茂密,水土涵养力提升,野生动物数量上升,让群众的生态旅游之路越走越好。马玉香的农家乐就开在前往林场的公路边,今年夏季她赚了10万元,趁着天气渐冷,她开始为来年的生意筹划起来。虽然还并不太清楚申请到“森林康养基地”的意义,但她知道这是家乡生态环境好的证明,对她的生意是有益的。因此,她想跟着林场干部们多了解一下,为明年更好地发展生意做准备。“十几年前我们这还有人盗伐林木,现在大家保护都来不及。”
“生态环境就是蕞大的民生”已经成为民和县的共识,不论是在县城的居民,还是乡村的村民,亲身经历了前几十年高耗能、高排放粗放式发展后,都倍加珍惜今天美好的生态环境,更加自觉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保理念,用复绿造林的行动,“让河湟百姓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赵睿 石延寿)
一般人一定关心自己吃什么,是不是吃的绿色、健康,但是却不一定关心牛羊吃什么。
走进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的青海现代草业发展有限公司,只见公司总经理李桂斌一手拿着一棵牧草,另一只手比划着。他兴奋地说:“这是我们今年新培育出来的黑麦草,一棵高达2.39米。看到没有?我的草长得比姚明还高!”
李桂斌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是牛羊的“厨师长”“营养师”,而他的公司就像是一个“绿色生态厨房”,不仅能够生产出优质的高原牧草,与畜牧业形成联动,而且对当地生态环保也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贵南县没有工矿企业,没有水土污染,且地处高原,自然条件达到绿色有机的标准。此外,公司严格按照绿色有机的种植技术规程进行作业。当地海拔较高,气候冷凉,紫外线强且起到杀菌作用,牧草不会感染病虫害,不打农药。公司给牧草从来不施化肥,施的都是牛羊粪。与此同时,这里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牧草含糖量高,牛羊更喜欢吃。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优质无污染的高品质饲草料。目前,公司有333.33公顷草地已经被认定为有机牧草。
“从种植到收获,即通过种植有机牧草,加工有机草产品到使用有机草产品饲喂,再到牛羊粪便加工有机肥,蕞后到有机肥还田种植有机牧草,已经形成了一套有机的生态循环体系。”李桂斌说。
李桂斌如数家珍介绍着他为牛羊“烹制”的各种“美味佳肴”:“就像你喜欢吃色香味俱全的饭菜,牛羊也一样。牧草精深加工后制成草颗粒、草饼干,它们体积小便于运输,易于保存,饲喂方便、且粗蛋白含量达到12%,营养价值高。”在家庭养殖场里,草捆子一经粉碎后会产生粉尘,而草块、草颗粒就能避免粉尘,也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
李桂斌说:“畜牧业发达不发达,就看草产业发达不发达。纵观澳大利亚、美国、新西兰等发达国家,畜产品品质又好又能出口,就因为强大的草产业作支撑。青海是畜牧业大省,要打造青字号农牧特色品牌,草产业是关键,草产业发展好了我们的畜牧业才能腾飞。”贵南县应该依托牦牛产业联盟和黑藏羊保护基地将优质牧草做大做强。
在销售过程中,李桂斌选择把牧草产品出售给当地周边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和养殖大户,放弃了一些外省的高价合同订单。通过“种草养畜、以草定畜”的方式保护当地草场。李桂斌说:“我们为当地牧户提供大量的饲草料,牧户有草就可以进行舍饲养殖。这样可以减轻天然草场的放牧强度,把天然草场的载畜量控制在一个平衡的范围内。”(栾雨嘉 贵南组)
“请问您要瘦的还是肥一点的?这都是泽库的牦牛肉,有机可追溯的”11月10日下午,位于西宁市城西区香格里拉大道的黄南泽库特色有机畜产品直销店里,负责人才让多杰与他的老伴正忙碌着为前来购买牛排的顾客倒茶、盛酸奶,顺便不忘介绍来自“高天圣镜”的特色产品。
“别看店面不大,开业到今天整整10天,平均每天销售额一直保持在3000块钱以上,这比我们的预期要好。”和颜悦色地将提大包拎小包的顾客送走,才让多杰开心地说,原本预想中开业初期的低迷在这里并未出现,这给他和老伴带来了很大的信心。
11月1日,这家由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叶堂高原有机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开办的特色畜产品直销店如期揭牌。揭牌当天,作为直销店负责人的才让多杰从早忙到晚,销售额达到了7000余元,顺利地为“叶堂牌”产品入驻省城赢得了“开门红。”
作为黄南州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叶堂高原有机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依托泽曲河畔广袤纯净的牧场,乘着畜牧业转型高质量发展的春风,大规模从合作社和牧户手中收购牛羊肉、牛奶、蕨麻等青南牧区蕞为常见的传统农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并推向市场,让泽曲河畔的牧人见证了他们眼中这些平淡无奇的畜产品走出草原,走向城市人餐桌的全过程。
走进泽库特色有机畜产品直销店,三面擦拭得锃亮的货柜里,“叶堂牌”的真空装酥油、盒装蕨麻、罐装曲拉等来自泽曲草原的有机产品摆放得井然有序,西面正对店门的冰柜里整齐地码放着精品牛排,一边的货柜里还错落有致地摆放着三五件和日石刻工艺品,虽说店面不大,产品种类却不少,单农畜产品就有十余种。
记者曾数次走进位于泽库县城的叶堂公司产品展示厅,也曾在那里与公司职工交流。说起“叶堂”创始人索南尖措的“发家史”,就与他瘦高的身板和黧黑的脸庞,还有那“不修边幅”的打扮一样充满着“草根”气息。为了讨生活,18岁那年,索南尖措便走进各个村收购牛羊毛、酥油、曲拉等畜产品,然后转卖到西藏等地,赚取微薄的差价,而成年累月的坚持,在让他积累财富的同时也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路。“经常在外面跑,看得多了,觉得没有自己的品牌和正规的包装,光靠倒卖是不行的,所以当时想着自己是不是可以办一家正规的泽库特产深加工企业。”2012年,索南尖措投资280万元正式成立了叶堂高原有机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有了自己的品牌,不再受低价值束缚的索南尖措将生意做得更加红火。
公司在渐渐壮大的同时,坚持扶助贫困户和贫困牧民,自2013年至今,帮扶金额已达到了89万元,并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在现有35名员工里有16名为贫困人口,为此,公司先后获得了泽库县文明企业、黄南州龙头企业、全省社会扶贫先进集体等称号。
泽库县地处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核心区,在生态战略背景下的畜牧业转型、高质量发展要求中,“拉格日模式”草地生态有机畜牧业应运而生,草场和劳动力得以解放,这在泽曲河畔已成为畜牧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叶堂”正是在这时担当起了畜牧业转型发展的链条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今年,公司和拉格日合作社签订了羊肉收购合同,协议价格比市场高出了4块钱,还有我们的酥油一直是从牧户家选购,在市场价基础上,每斤多给他们1块钱”索南尖措说道。(公保安加)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